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不管是在欧美等机动车交通发达的城市还是国内大中城市的交通调查资料都表明,步行交通所占比例均位居各种出行方式之首,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均对步行交通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随着中国“双碳”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以步行、骑自行车为代表的“绿色出行”也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作为连接“绿色出行”的重要配套设施——人行天桥,也成为了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关注内容。
将军澳区,在香港被戏谑为“无街之城”,不是没街道,而是天桥密布,商场之间,地铁站之间,居民区之间,一道道天桥相互交错。
在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中,香港已建成的人行桥达290多座,新加坡达到380多座,日本的东京则高达1000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大湾区9市共有人行天桥1160座、过街通道274座,合计1434座。
从人口数量还是从城市面积来看,大湾区的人行天桥数量与国际性的大都会并不匹配,人行天桥的缺口和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每年规划建设500-600余座天桥,而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提速,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将会落户大湾区。
事实上,自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大湾区人行天桥的规划和建设速度就一直在加速进行,特别是近年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多个城市,都将人行天桥建设视为提升交通出行能力、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受高质量发展观的推动,以及近年来“双碳”、“绿色建筑”进程的加速,大湾区随处可见的人行天桥,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2019年8月,在肇庆亚铝工业城,一座桥面跨度40米长的铝合金人行天桥拔地而起,这是大湾区第一座铝合金人行天桥。
2020年9月,位于珠海市人民西路红山公交站旁的天桥正式开放通行,这座天桥主要应用铝合金桁架结构配合幕墙装饰营造现代感的造型,以实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
2021年6月,肇庆大旺高新区创新大街铝合金人行天桥开始交付使用,该工程仅在30日白天临时围蔽数小时,即完成了主桥吊装。
2021年9月,肇庆四会市天光墟铝合金人行天桥投入使用。
2021年11月,肇庆高新区未来城铝合金人行天桥正式交付。
2022年1月,佛山市首座铝合金人行天桥在佛山大道(澜石路口)人行天桥投入使用,该天桥采用了佛山传统的“醒狮”概念设计,配合灯光夜景,一度成为众多市民争相前往的“打卡点”。
……
越来越多的大湾区市民,正在感受着铝合金人行天桥所带来的便捷,越来越多的大湾区城市,也开始将“铝合金人行天桥”纳入市政建设规划之中。作为这些铝合金人行天桥的建造者——广东铝之桥工程有限公司也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据铝之桥介绍,相对于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梁和钢结构桥梁,铝合金桥梁最大的优势是轻量化、可循环及绿色环保。
经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的实验鉴定,由铝之桥建造的铝天桥的强度超过Q235钢材的强度,达到250~300kg/㎡,不仅承载人力和非机动车的桥面通行保障完全不在话下,还可抵抗沿海地区的12-16级强台风冲击。但由于其密度仅为钢材密度的1/3,使得桥梁的自重也得以大大减少。同时,装配式设计施工也使得人行天桥的搭建速度大幅缩减,以佛山首座铝合金人行天桥为例,其主体桥梁结构的完成仅用了4个小时,大大减轻了由于封路而带来的交通压力。
此外,铝合金桥梁相比传统木制桥梁,其防潮、防火、耐盐酸腐蚀能力毋庸置疑,其路基结构不仅可耐用50-100年,拆除后的废铝回收率更达到了90%以上,这意味着铝天桥将拥有更大的可循环再生优势,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作为一项市政工程,人行天桥的建设和改造,除了考虑建设成本和周期之外,其维护成本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大湾区城市开始选择铝天桥的重要原因。
根据德国研究机构对不同材料建造的天桥成本进行对比,铝合金天桥后续维护费用基本不增加,而木质、钢质和混凝土等使用成本随时间增加而加大。例如,建成20年后,木质、钢质和混凝土的成本分别是铝合金天桥的2.95、1.76和1.42倍;建成50年后分别扩大到4.46、3.96和3.47倍。因此,不少人认为,铝合金天桥有望逐步替代钢质天桥和混凝土天桥。
铝合金作为高性能建筑材料,在桥梁和人行通道领域,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铝合金桥梁设计与建造相关技术与装备已经越来越成熟,相关的铝天桥建造企业涌现,相信铝合金结构桥梁在我国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